聊聊一季报的结构

<![CDATA[

截止到今天,主流方向里的龙头公司基本都发了一季报,机构的持仓数据也已经更新,简单聊几句。

整体而言市场是有效的,1Q逻辑最顺的出海、高股息、科技、消费平替,实际上不管业绩还是股价表现都非常靠前,不能说市场没认业绩。(只是说到高位之后还认不认这事儿比较艺术,背后还是要看预期)

从Q1看,增配最多的是有色/通信/家电,减仓最多的是医药/计算机/电子:

这个数据出来后,统计了下这周的跌幅排序,靠前的刚好是机构加仓最多的方向:

这里有必要回头去看看一季度的情况,去年Q4加仓最多,且年度投票里机构最看好的三个板块,是医药、电子、计算机,这仨今年Q1刚好又是跌幅靠前:

(投票这事儿我觉得没必要刻意解读,买自己看好的,投票也投自己看好的,没啥毛病)

显然,这些板块基本面的变化并不会像股价表现这么剧烈,几个月之内就能上蹿下跳几十个点甚至翻倍,真正主导的波动的还是拥挤度,或者叫风格。

实际上从前年开始,机构高持仓就是减分项。

这点其实比较容易理解,22年开始A股进入存量甚至减量的市场,市场里钱就这么多,都知道你买的多了那我就避一避,说到底还是个掏兜思维。

大家不是不认可机构的审美能力,如果低位+机构低配,叠加行业基本面刚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加分项

比如前阵子的低空,去年初的TMT,当下的军工。

我自己一直不是只看基本面的风格,毕竟基本面对股价的指导意义着实有限,牛市的时候可以扮傻拿着一套口号无脑做多,但多数时候A股都是存量市场,自己正在和谁一起玩至少还是得有个数。

说到这儿我就不得不提一句微盘,从2月那轮反弹之后的第一根阴线开始,我就基本没有参与过微盘股,而且也一直给大家说尽量别看,因为微盘里量化占流通市值比例高达18%,成交占比高达47%

参与微盘,阶段性起风了你也许能赚到钱,但切忌事后归因是自己优秀(个别技艺超群可以噶量化的选手除外),而且记得溜快一点。

说回市场。

这几天市场连续缩量,到今天已经不足8000亿:

这种环境里讲任何逻辑都是比较乏力,比如最近黄仁勋站台+三花见供应链+特斯拉晚上开会的机器人,盘中一个脉冲就草草收场,这几个利好其实都是早就有了,市场的反应也相对滞后。

我自己其实挺看好这个板块,毕竟制造业,现在连一台产品都没看到,后面还要经历放量的过程,翻来覆去都会有表现机会,但现在市场环境不允许,还是缓缓。

机器人里后边如果要参与,我还是会挑最喜欢的鸣志,也许再看看五洲和北特,

另外低空这边,基建和运营昨天被万丰给带的有点惨,今天也没啥修复,整机的这两家里,一个涨挺好,但另外一个抖机灵,相当于自己对冲自己了。

板块上周垫的肉还是比较厚,前面说过我节前不太想丢底仓,再忍忍了。

节前估计会有反复,比如这几天缩量之后的反抽,但指数要来大行情还是难,整体属于垃圾时间了。

后面多看少动,不如花时间多研究研究五一后能上仓位的地方,安心过假期了。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23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聊聊一季报的结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