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餐饮业绩的自我实现与反身性

<![CDATA[

(一)

在冯柳先生2005年的文章《反身性原理的实际应用》中,冯柳先生提到,对于某些低成本快速扩张企业中的资本需求型企业(银行,保险,和一些商业类企业),其盈利能力能轻易复制,生产以及销售规模可以迅速同步扩大,同时不会明显降低资本报酬率。这种企业具有反身性,即「这种股票价格表面上取决于企业基本面和相应的估值模式,实际上却是取决于其自身的运行价格,因为其运行价格会直接影响基本面、同时基本面再反过来影响价格,这是一种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反身循环,它的价格上涨带有很强自我支持和自我实现功能,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这类型股票越上涨估值模式反而会越低,股票卖的越贵而大家看上去却越觉得便宜,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有悖常识的金融幻觉。」

最典型的就是银行以其市价增发新股,互联网企业的股权激励等。「这样的企业并不少,在行业景气之时像金融、连锁商业类的企业往往能够在一夜之间扩大其生产和销售能力(其他类型的企业也可通过收购与兼并达到该效果),而且大多数还因为规模的扩大、费用的相对摊薄而出现权益报酬率上升的可能。」

「当然,一旦价格的上涨无法维持预期、基本环境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大众一旦清醒过来,这样的循环必然也会彻底地反转过来,会比当初上涨时更快地跌落回来,毕竟幻觉一定是会破灭的。」

这种情况在下行周期里也是存在的,包括幻灭后的情况。

(二)

连锁餐饮的业绩具有很强的自我实现趋势,在业绩好时,1)由于经营杠杆的存在,好的业绩通过连锁的形式快速扩张,使得盈利上涨是指数型的(下跌当然也是);2)市值高、业绩好的时候,餐饮的供应商、加盟商、管理层、店长,都能得到好处,或是信心或是股权,这些又能够激励全链条的参与者更好的实现业绩,实行快速扩张。

同样的道理,一旦这种链条被打破,比如「价格的上涨无法维持预期、基本环境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大众一旦清醒过来」,循环也会彻底反转。1)负经营杠杆,2)全链条的信心不足影响供应商、加盟商、管理层、店长,以及3)业绩的快速自我实现。

第三点严格来讲不能完全算反身性,而是一个业绩到业绩的负反馈。

(三)

前两点容易理解,这里着重阐明第三点。

《影响力》一书中举过一个例子——

人们在图书馆里排队用复印机,兰格这时想请别人帮个小忙,于是便说:「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因为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提出要求并说明理由真是太管用了:94%的人答应让兰格排在自己前面。

兰格也试过只提要求:「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么说的效果就差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60%的人同意了她的请求。

乍一看,两次请求的关键区别似乎在于,前一次的请求给出了额外的信息,即「时间有点赶」。然而,当兰格尝试了第三种请求方式后,却证明发挥作用的地方并不在这儿。关键点并非原因,而是原因之前的「因为」两个字。

兰格的第三轮请求里并没有包含一个足以让人顺从的原因,只用了「因为」,接着便把明显的事实又重复了一遍。她是这么说的:「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能先用复印机吗?因为我必须印点儿东西。」结果,差不多93%的人都同意了。虽说这个请求里并没有真正的原因,也没有提供什么信息来说明人们照着兰格的话去做是合理的。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正如小火鸡的「叽叽」声能触发雌火鸡的自动哺育反应,哪怕声音是从充气臭鼬玩具里发出来的。「因为」这个词触发了兰格实验里被试们的自动顺从反应,哪怕兰格根本没有给他们一个说得通的理由。

此外,当家长要小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小孩子最常用的回答是「因为……就是因为」。说不定,孩子们已经敏锐地察觉出,这个词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着不同寻常的分量。「因为」暗示了理由,而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行动有理由。

兰格还探讨了复印机实验蕴含的更广泛的意义,并说明了自动反应在人类行为中的普遍存在。人类和低等动物的这种自动行为有重要的相似之处与区别。人类的自动行为模式往往是后天习得的,并不是天生的,它比低等动物固定步骤的模式更灵活,并可对大量的触发事件做出反应。

(后来有研究者指出,这个实验存在中英文语言习得习惯的差异,此处不展开)

餐饮是一个永恒强竞争的赛道,特别是对于成熟品类,你的业绩下滑,我的业绩就可能上涨,因此利用负循环阶段积极展开进攻,是一个很符合逻辑的做法。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负面舆论、负面消息如影随形,就像病毒和细菌一样侵蚀人体,但企业同样会投入资金宣传、引导正面评价,就如同免疫系统,维持着主动与被动的平衡。

但业绩下行提供了一个because,从而使得这种情况被打破,负面信息找到了强说服力的支撑点,一方面是数量会激增,另一方面则是说服力会成倍加强被引导大众自发传播。

例如,在7月20日,九毛九发布盈利预警,24小时内,微信、巨量等各大指数上的负面信息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上面所说的,引用业绩,表达「之所以会有这个业绩,就是因为品牌老/不好吃/预制菜……」或者「降价是因为预制菜」等观点。

即使没有利益相关,人也天然乐于分享自己的先见之明或跟随热点。用负面业绩这个because从而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本身就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和传播效果。

而这种传播又会影响增加品牌在大众心中的负面印象,继而真的更加影响品牌业绩、加速品牌老化。

此外,诸如此前展示的图片,在存量行业中,「趁你病、要你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使用相同图片、相似文案、成规模的水军攻击,同样在负面业绩这个because作用下效果显著。「降价是因为预制菜」,且不论逻辑是否成立,单就一个「预制菜」的标签,一定要死死钉在品牌记忆里,而负面业绩恰好是最佳的「定位」时机。

这一招在太二与美团的纠纷时也曾疑似被美团使用,当时在微博上同样出现了大量使用相同图片、相同文案的负面舆情。

负面业绩从数量和说服力两个方面,极大增加了负面舆情的说服力和传播效果。试想,一个消费者,沉浸在这种负面舆情中,是不可能产生对品牌的正面联想的,也是不可能吃出所谓「品质」的。(这涉及到另一个心理学现象,即贵的止疼药更有效,不展开)由此,一个对业绩更加危险的负反馈经由业绩的下滑而产生。

(四)

品牌应该作何处置打破负反馈连锁?

负反馈的连锁一经形成,打破是极其困难的。绝大多少企业不得不带着刻板印象和与之相当的负面影响维持很长时间。

这种负面影响不同于紧急事件,可以用危机公关来解决,绝大多数时候业绩下降——产品质疑的连锁,只能用时间+巨大变革来改善,并正式自己可能永远无法回归巅峰的事实。

具体到太二,除了现在的方向外,一个可能的尝试是,主动认怂,彻底放弃「只用一种鱼、只有一种辣」这两件事,取消现在鲈鱼、黑鱼、不辣鲈鱼等SKU,而改为二级菜单式,并积极宣传可选辣度,主动自嘲打脸。

用户选择吃「太二酸菜鱼」,然后再选择鲈鱼/黑鱼、正常辣(推荐)/微辣/不辣(鲜味)、正常/一人份,其中正常辣可以是当前辣度,不辣即是最近试点的不辣的酸菜鱼(可以考虑优化掉虾皮,太鲜了)。

相应的套餐上,分量可以维持不变,但增加鲈鱼/黑鱼、辣度选择,一律按黑鱼档外标价。

这样做有三点好处。

1)减少SKU,界面简洁,突出餐厅特色;2)符合点餐直觉,丰俭由人;3)按黑鱼价格标价,减轻食客选择压力,对于喜好鲈鱼的食客,明确其溢价,也便于锚定选择范围(只在给定的范围内选择)。这和淘宝、PDD的策略类似。

改动完成后,配合宣传活动,主动自嘲、主动打脸,结合公益活动重塑自身形象。

以上改动其实也能侧面应对「预制菜」争议,但主要方式在于解构。对待「预制菜」争议,除了正面在网上积极回应之外,直接解构争议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面是借鉴老乡鸡的方式,全过程溯源+公开操作方法+后厨直播,另一方面则是采用自嘲的方式,去回应这种争议,顺便廓清误解,同时说明山姆的预制菜版酸菜鱼和餐厅酸菜鱼的区别。(在山姆上预制菜酸菜鱼的这个尝试确实缺乏思考……)

当然,以上操作都只是愚蠢投资者的纸上谈兵,实际上,无论是菜品改进还是舆论解构,都是极其复杂的事情,管理层浸淫餐饮行业多年,也掌握着更多信息,相信其自然能够做出积极应对。昨天管总亲自出马,和美团外卖达成的系列合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此外,要客观认识到,这种负反馈连锁也是非常难以被打破的(想想,「洋河不好喝」这个印象,至今没有被打破,以至于现在很多同志,是先听说洋河不好喝,再去喝M6+,那自然是不好喝的),要做好久久为功、甚至永远无法完全打破的准备。

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做好最差准备,祈祷奇迹发生。

说的诗意点,也可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以上。

$海底捞(06862)$ $九毛九(09922)$ $百胜中国(09987)$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28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随笔餐饮业绩的自我实现与反身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