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亚迪和华为在智驾合作上的一点看法

<![CDATA[

有段时间没写比亚迪了。一方面是今年事情多,从年初到现在好几篇文章都搁置了。另一方面我对比亚迪的有些不满意或者疑惑,主要是两件事,第一件是月初方程豹的突然大降价,伤害品牌形象和老车主利益。还一件事是传出来比亚迪要在智能方面与华为合作。这两件事尤其是后者都让我有些意外甚至破防的。但我观察比亚迪一向有几个原则,首先要有耐心;其次,对于大型公司面对复杂市场,要相信王传福和比亚迪团队的决策能力。所以还需要等后续的结果。但结果也未知,如果发生不能接受的事情,我真要考虑自己对比亚迪的立场了。

我要等的结果,一个是包括方程豹和腾势在内的高端品牌的价格是不是整体调整布局,而不是单独个别车型的市场调整,如果是单独调整算是一个车型甚至品牌的失败。还一个是和华为合作跟大嘴有没有关系,加不加入智选模式。那天我有些情绪激动,想在这里说,比亚迪可以和华为合作,但不能有大嘴。如果是那我就放弃比亚迪了。冷静下想再等等,看事情有什么发展。为什么如此激动? 大家这两年看我文章和发言,应该了解我对CC和华为造车势力的态度。如果担心的那些事情发生,不管外界算不算客观但一个百口莫辩的看法是:比亚迪在硬派市场败给了CC,在汽车智能化上向华为(一部分势力)投降了。作为一个粉丝在感情上是难以接受的。

幸好事情发展很快就有了结果,没让我难受太久。首先是腾势Z9的发布,这次我主要关心的不是技术,而是价格。非开始的宣传调性的40-50万,而是要把30万市场吃下。一个D级豪华车,而且是新能源,还有大量首发黑科技,才卖30多万,可以说是给豪华车市场重新定义,锚定了这个市场价值规则。相信接下来的腾势和方程豹的价格也会以此为基准。我觉得不管比亚迪是出于眼前的市场压力还是长远的战略考虑这么做都是有根据的也是正确的。也就是高端豪华车市场(入门和普通市场已经由比亚迪完成整顿)的规则该由中国车企定义了,先国内后国外。中国老百姓该享受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汽车大国,第一新能源强国的福利了。目前能做也在做的主要就是比亚迪,做好这个事情功劳甚大,民望甚深,前途无量!

我在前几个月大嘴说他们卷价值比亚迪卷价格的时候,想写篇文章,其中有些观点:价格和价值不可能分开卷,中国车企要想战胜国外车企,必须在价格和价值同时卷赢对手才行,缺一不可,如果有也是暂时和特殊情况(某界消费华为品牌价值和一些烧钱网红车)。不管是高端的愿望U8还是基础的秦L都是如此,不管是价格和价值都是超越对手和时代的。只有这样才能在长期畸形的中国市场和壁垒深厚的国际市场打出来。最后国内到全球,实现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汽车产业变革,实现价值和价格的统一。拿到我们该得到的利益和地位。这是一个很艰难也很伟大的事情,带头企业就是比亚迪。

关于豪华车市场的定义,最明显的标准就是价格。过去中国是一般是以30万为线,也是主流豪华车BBA入门车的价格。现在中国车企崛起,新能源变革,该根据我们的国情重新定义市场了。打个比方粗略估算。汽车发明国也是豪华品牌大国德国,普通居民人均税后月收入2000欧左右,他们在自己国家买一辆豪华品牌需要大概4万欧起步,需要20个月,普通车当然更少,这就是我们过去羡慕发达国家的事情。当年按普通工资算中国人不吃不喝几十年才可能买上车。现在我们已经是第二经济体,更有前面说的很多第一。虽然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老百姓虽然累点,但生活水平不弱甚至强于一些所谓发达国家(就是汽车由于历史和产业原因比较坑)。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大概10年左右进入发达国家,现在算是半步发达国家吧。我们的人均月收入刨去高低部分在5000左右。20个月收入10万,能买到最新的B级标杆车(我认为最适合中国老百姓家庭)秦L/海豹06了,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如果收入放大一倍,20万,是不是该能买到豪华品牌了?我觉得未来一定可以,只能低不能高。其实现在国内市场已经调整,入门已经在25甚至更低。所以比亚迪如果要重新定义市场,要干就彻底干,而且全盘干,不管眼前有多大压力阻力,会得罪多少人。干成了,人民会支持认可你。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从方程豹和腾势以及更高的仰望动作表现来看,比亚迪正在做这个事情。

再就是与华为在智能化合作的事宜,昨天正式公布亮相了。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和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出席。讲一个关键点:没有大嘴,没有大嘴,没有大嘴!不管实际是怎么样,反正眼不见心不烦。其实也不难判断,王传福出场,大嘴没资格,而且也没他什么事了。我对这个结果暂时是能接受的,对比亚迪和华为在智驾方面的合作是欢迎和期待的。只要真诚合作,两家都是最好的企业,结合起来就是最强的组合,无敌天下!

我认为比亚迪智驾方面可以和华为合作,但不会和大嘴那一派搭边。本来两家也合作已久,造车上也有很多空间,当年汉还进过华为展厅。仰望早期也在智能座舱方面和华为合作。但以大嘴那边的作风调性,太贪婪霸道,总想骑在主机厂头上,借着华为的品牌光环 ,加上后面一大堆脑残粉鼓噪。谁跟所谓的华为造车合作,好的东西都是他们的,不好或黑锅都是主机厂的。如果仰望当时和华为合作,即使是平等合作,以比亚迪的那点营销能力和人家的饱和式轰炸和病毒营销比起来就会彻底沦陷。推演一下,比亚迪只和华为合作了车机,但华为觉得比亚迪智能是0,那智能部分就完全是华为的。华为也做三电,那易四方也是华为的。反正华为技术是无敌的,一切牛逼技术都是华为的。比亚迪就是一个代工厂而已,如果稍微出了点品控问题那就是比亚迪的锅了。你说这样,王传福和几万工程师能忍得了这口气?所以比亚迪和华为在造车合作方面比较滞后。华为和比亚迪是中国两大科技公司,又都是深圳的兄弟,合作空间大互补性强。网上也有很多人希望两家合作,除了一部分脑残花粉想让比亚迪做牛马,大部分还是希望作为两家外战能力最强的企业强强联手共同进攻全球市场。但以大嘴为首的主造势力和以徐直军为代表的主辅(其实是真正以华为为主)的两方内部斗争结局未定,比亚迪也不急着出手。后来两派明确了不同的路线和分工。比亚迪就可以跟华为愿意帮助车企的那派合作了。

合作对两家都好处多多。对于比亚迪,引入华为智驾,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华为的智能确实处在领先位置,一向拿来主义的比亚迪一定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华为的芯片和系统,华为的中高端芯片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可以给比亚迪更多选择和保障。鸿蒙系统也是未来的方向,比亚迪其实早几年就已经着手鸿蒙系统的开发;吸引更多的在两家之间徘徊的客户。两家作为民族企业的标杆,都有大量的拥趸,而且重合度很高,华为手机和比亚迪汽车双持比例不小。很多人都希望两家都合作起来打造一款接近心中完美的车。如果合作起来应该会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吸引大量粉丝及中立客户进来,除了极少部分极端粉外。对于华为,有强大的智能技术积累,如果只限制在自己造车一派摘的那仨瓜俩枣上,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现在智能化基本都在新能源车上,比亚迪占据新能源国内近半壁江山,如果不能与其合作也是重大损失。如今和比亚迪联手,这就搭上了比亚迪这条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大舰,未来跟着出海,横行世界(制裁也是暂时的,等足够强大了也制裁不了或者反制裁)。所以虽然双方是平等合作,但基本可以说是华为投迪(如果是比亚迪和大嘴那派合作搞智选车,那就算加入伪军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比亚迪作为新能源全球头部企业,一直秉着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在智能化上更是如此。21年E平台3.0发布,实现了软硬件解耦和模块化,方便供应商快速植入,可以提供多个智驾方案供客户选择。我当时对这个战略的理解是比亚迪要用开放整合市场优秀资源去对抗当时一骑绝尘的特斯拉的封闭系统,类似华为对抗苹果。这几年比亚迪除了自研以外,还和魔门塔、大疆等有智驾算法能力的公司合作,但市场上最强大的华为不加入进来,这个版图是有明显缺失的,如今和华为合作算是基本完成了拼图。也不用担心比亚迪和华为合作后会被控制,或者像上汽那样担心失去灵魂。比亚迪作为平台提供者,掌握着底层的定义、规则和裁判决定的权力。在这个平台上类似打擂比赛,不管内部还是外部都有机会,谁有能力都能上位,旗下有几十个车型都可以去争取,不担心路线因为某一个合作车型偏移。而且这将是长期的战略,对合作双方是共赢的。

这个合作最受影响的是谁?我想就是大嘴的那些个智选几界吧。这两年大嘴在造车上折腾的动作把我对华为多年的好感都折腾没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我一篇长文网页链接,对比以前写华为的文章,简直是反转了。从市场看,大多数客观中立的人都应该觉得比亚迪造车底子强于华为吧,毕竟华为连正式造车都不算。如今加上华为的智能算是如虎添翼,吊打大嘴的那几界不难吧?会不会还是有很多花粉不感冒?汽车作为大件商品有复杂现实的决策,是相对理性的。我想除了少部分比较纯的粉应该谁能接受的。何况还有一些因为大嘴没法下手的人。对于迪粉来说,只要不玩智选车那种投降就可以接受。对于大多少消费者来说,真是没有什么短板了,在市场上的成功应该是不难的。

大嘴这两年造车,比较恶心的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想打他打不着。因为可以在华/伪之间根据情况随意变换。还有其成功的根基也不正,他家的主要卖点是智驾,但很多客户不是真正冲着智驾,而是冲着华为的品牌,买华为可能是消费情怀或者第一的习惯。比如m9,基本是中老年客户,其实对智驾的实际需要不大,这个我已经通过在网上的m9用户的交流得到了一定验证。不过几界目前在造车里能拿出手和实现品牌价值的就是智能。也就是说不是智能如果其他地方厉害也行,只是给他们找一个选择华为的理由而已,这就是华为本品牌多年的口碑威望力量,这种力量被大嘴拿到汽车里才成功,而且只有被华为夺舍的车企才能得到。所以华为内部一些人对大嘴造车滥用华为品牌有意见(还曾经因为这事被大公主威胁踢出去,毕竟华为没有正式下场,任正非可是曾经声言谁提造车杀无赦),所以才会有另外一个派系,我认为这个派系是秉承华为的初心,愿意做供应商服务商。其实这也是国家对华为进入汽车领域的期望或者交给的任务。

如今比亚迪有明确的为老百姓造优秀(性能突出或无短板)平价(不管是入门、普通还是豪华)车的姿态,电动化保持优势,智能化拼图基本完成,即使在相对发展滞后的智能化方面,通过全栈自研和平台接入两条路快速跟进,应该能进入一线水平。同台对比即使不如华为也不会有很大差距,至少不会如网上营销出的那种鸿沟之别。而且以比亚迪的战略规划能力,全产业链条件,研发实力,以及当前智驾是以数据驱动下自己有的车端大数据优势,再有多条路线融合,未来上限恐怕不比华为低。还有这两年海外市场逐渐铺开,再国内和全球的排名和市占率会不断上升,那时候比亚迪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会更完善。至于大嘴这边的造车势力,实力和成功是肯定有的,但随着战线拉长,造车基础薄弱的短板会越来越明显。营销公关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几届现在能成功目前还主要是靠华为的品牌,那么负面也会反伤到华为品牌。如果这种情况不断发生,华为能容忍大嘴到什么时候?我觉得一两年就能见分晓。

最后说个一直想说的暴论,华为成也大嘴,败也大嘴。不是说华为是靠大嘴发展起来的。而是华为从B端走向C端成为流量之王的过程中,大嘴居功至伟,与这个品牌难以分割,怕是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程度了。某些领域一些人心中,大嘴的影响里都已经超过任正非了。这样下去,如果他一直成功和正确还好,如果出现比较重大的失败或偏差,会不会把华为带沟里?现在他的形象简直代表了半个华为的形象,影响很多人对华为的好恶,我就是其中一个。关于他对华为的影响,我今天想说的不是他个人形象和消费市场搞得一些营销对华为形象的影响。而是他在推动华为C端化过程中,华为是不是越来越急功近利,注重眼前利益(当然有任老爷子坐镇还不至于在战略上有全盘改变)。他说不搞智选车模式,华为造车(或相关领域努力,原话我忘了),就是死。难道偌大一个华为,中国最强的科技企业,最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在一个如此重要和宽泛的领域,几年都坚持不下来?没有王屠夫要吃带毛猪?我先前分析过,华为不造车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国家不希望它下场抢食,也耽误主要任务。作为通信这样的基础战略行业的老兵,国家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在其被制裁受困期间更是明显(连采矿这种肥水都给了)。现在希望其能够带动其行业的发展,这本该是华为的任务和使命。如果不能老实接受,踏实去做。甚至短期内苦一下坚持一下都不行,这还是那个国人心中的华为吗?

我先前说华为的组织模式有些类似一种军事民主组织,任正非是领袖,但不独裁,给手底下人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权力。但有些事有些人是不是太放任了?当年北大新入职员工写了篇文章就让清退。在造车上,大嘴是一步一步地的不断打擦边突破底线。任正非从言造车者杀无赦,到五年内不造车,到现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知道华为这是是养狼,养蛊还是搞军阀藩镇。我也理解这么大一个企业,复杂的利益格局,巨大的发展压力,需要做一些妥协。但担心尾大不掉,一旦任老爷子退了,谁还能镇住那些无法无天的军头?大嘴们如此卖力不仅是为了华为,也是为了自己的山头利益吧。幸好华为应该还有很多能坚持初心的人,他们才是真正为了华为和国家的利益在奋斗。

补充一点,想了一下,其实从任老爷子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小孩子过家家。华为的根本还是在通讯加上后来的芯片现在还包括制造以及未来万物互联的大生态。不管放任大嘴去哪里抢食,无论是造手机还是造车,只要不伤根本就行。就像放出去的猎狗去找猎物,只要成功就行了。就算有些负面又如何?只要华为在5G、6G依然为中国站岗,在高端芯片设计和制造为中国打破封锁,建立属于中国自主可控的生态。这些功劳一样能让华为成神,至于招来的那些负面无伤根本,最后可能是当事者比如大嘴最后抗了。所以不必替华为操心,只是有些烦华为的一些行为作风。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71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关于比亚迪和华为在智驾合作上的一点看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