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底部未来,TCL中环已到危急存亡之秋

<![CDATA[

本期小罐茶是从8-9月跨月度的分析,8月有大事件-中环和通威,通威已经分析了,这次讲讲中环换帅问题。本文已有万字,请耐心看完。

【硅料端】

七月到八月的硅料继续维持低价出货的态势。上图是硅业分会的报价,7月初到8月底,硅料基本没有任何变化。我们过去常见的变因,皆处于“无效状态”,例如四川部分限电,并没有影响通威、协鑫乐山的变动。足见,外因已经很难对硅料供应产生冲击了。

目前乐山成都宜宾一条产业带上, 均处于减产状态。八月,乐山晶韵通、京科都处于裁员及关厂节奏中,通威和协鑫挪移排产到内蒙等基地,减少本地排产。丽豪也在迁移产能到别的基地,与之配套的高景、英发和光同程等也受到影响。

短期原因,第一,别的地方的有劳工社保补贴和企业开票返点。第二,四川供电有缺口,担心电力保障不足,影响交货,被别家抢走订单。

核心原因是需求不足

无论是硅料、硅片、电池片还是组件,全行业的订单都不足维持高开工率。对于多地区开厂的企业,必须“雨露均沾”,以维持形象和拿到“补贴”。反过来看,“产能过剩”也是有优势的,例如订单来了,可以在自己任意一个工厂生产,七八个厨房,就炒一盘菜,主打一个灵活。(苦笑)

真实开工率仅为四成

很多研报指出所谓开工率旺盛,排产增加。但是这种稀烂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全行业的主要环节均超过1200GW,单月超过100GW,部分环节产能更是高于1500GW。因此,我们从硅业分会的硅片产出可以看到,假设单月100GW硅片产能,那47GW的产出来看,光伏综合开工率仅仅只有4成

我们无需询问,所谓一体化硅片龙头专业化硅片龙头报给硅业分会的数据是否虚假。因为无论如何抹粉,都掩盖不了脸上的烂疮。下面讲讲高开工率过后,硅片的崩盘。

【硅片环节】

如上表二的价格。尤其是8月底出现的部分尺寸硅片价格的超级暴跌。它出现在沈总“被离职中环”后,意味着过去的粉饰只造成了极高的“堰塞湖”,如今已经掩盖不了,开始泄洪了。

这里我们回答沈总之于中环的意义,另外我个人的看法。

一、如何评价神好评的沈浩平?

1.有功得认。

神好评”之于整个硅片行业是“居功至伟”的,中环过去艰苦奋斗的40年创造的功绩是无法磨灭的。无论是半导体级硅片的投入,对各大设备厂对于硅片技术国产化和尖端化的扶持,以及对于高难度硅片的研发和产业链建设,中环的功劳都是必须予以肯定的。所以,我等业内人士认为,TCL在公告上的所谓笔误“辞职”这种做法,是非常不认可的,他是对前辈们的极度不尊重,也显得TCL团队非常之不专业

2.民营和国营企业的理念冲突贯穿了中环40年。

中环股份错过了很多次大踏步发展的机会,例如中国光伏大爆发的时,中环没有勇当第一,错失了金刚线单晶技术的契机,让隆基越做越大。隆基以其民营企业的决策灵活,后来居上,碾压了中环股份。无论是拓展一体化,还是抢占单晶硅片话语权,还是后续与210阵营的同步,以及后续电池专利化和组件国际化问题上,中环都因为决策问题,错失一次次良机。

可以说硅片双巨头的陨落,造成硅片技术外泄,群雄逐鹿不可逆转,与中环决策有巨大的关系。

每一次选A选B的时候,中环都选择了错误的选项。最早用金刚线的中环,让技术流到了隆基身上,从而让其成为了第一。在与隆基共享垄断的时候,让出了较多的份额,没有去巩固与非隆基系组件厂的关系。尺寸之争的时候更是离奇,最早提出大尺寸的中环,供货不上,宣传让天合日升联盟来做,自己却躲在背后。以至于其他各家设备公司开始做硅片,中环彻底丧失了主导地位。紧接着隆基被行业察觉进而孤立,双雄彻底龙游浅滩,起不来了。

我总结这个决策问题是民营与国营的理念矛盾

民营经济灵活,能根据决策兼顾长期与短期利益,尤其是短期战略目标的达成。而国企的决策,在乎“对上负责”,而轻视短期的利益,甚至并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不以股东为利益。长期的利润不高,让天津国资委分红也不高,稳健经营也让国资委操心太少。很难有大战略的“支持”,领导认为一个不能大盈利的国企,不如一次性卖给民营企业,以获得短期资金,填补财政空虚。

中环这个优等生,始终不明白国营体质的一些岭导需要“短期的利益/正绩”啊。

3.战略失衡

中环的战略上,民的不彻底,国的不突出。作为企业要重视短期的盈利,长期需要向国资洗脑,争取资源,做大布局

可惜这两步因种种内耗,都没做到。

中环也是很早开始一体化布局的企业,早在很多年之前为sunpower提供硅片,进而引进其生产进入中国,成立“东方环晟太阳能”,sunpower也很给力,将其核心的技术叠瓦技术,ibc技术都挪到这个公司使用。

上图是2020年tcl入主中环时,沈浩平对中环组件体系的介绍。已经四年过去了,似乎五大优势并没有展现出来,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优势被后来者隆基超车,海外经销网络自从宜兴换到苏州后就人员基本流失没了,海外销售团队也没了,海外产能也在裁员收缩中,股价持续下跌。

国内也因为经营分歧,中环艾能分道扬镳,艾能的部分变为了几个如新霖飞、中清等公司。他们反过来与中环组件进行竞争,分走了大部分出货。在内外交困下,环晟的组件出货远达不到预期。

中环一直是一个“一体化公司”,为何市场却视而不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明明中环有参股协鑫硅料,自己的硅片,自己的电池和组件甚至有海外组件销售体系。他依托sunpower的分布式系统,能代动环晟的组件海外销售,几乎是一个小阿特斯的存在。可是我们无论是媒体,股民对中环的“定义”就是一个专业化硅片企业。

这种概念的根植非常不可思议,除了公司对外的概念输出偏差外,还包括领导集体对公司战略方向的“自我否定‘。——这造成了中环虽有布局,却处处流失机会。

1.我们用老朋友隆基作为对比

· 隆基从硅片起家,后面重大战略调整,全公司allin组件,以组件为核心打造全一体化模式。

· 中环的领导以硅片为核心,最后形成的结果是,中环肚子特别大,两头特别小的畸形结构。在硅料暴涨暴跌的时候没有核心生产,稳定局面。在硅片市场萎缩写,没有组件承担拉货缓冲带。

纺锤状结构,代表着极度不稳定,就如同一个金鸡独立的大胖子,他绝对不健康。

2.原因分析,我罗列两个观点

中环的内部朋友给出过总结性评价,以沈总这一批领导为核心,他们从制造一路爬上来,对制造极度自信,轻视营销和渠道建设。认为只要有好产品,低成本,就能有人自动送上门来代理经销。

对市场的需求选择性失明,错过了n型时代的到来,甚至环晟的topcon化电池和组件改造晚于公司硅片转变,好的硅片对外卖,没有给环晟降低成本,提高优势,先发优势变成了弱势。

另一个说法我也很认可,中环并不是沈的中环,他是一个山头林立的中环,是在沈艰难维持表面统一的中环。长期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中环分裂为一百多个大大小公司。光伏硅片、半导体业务、设备公司、发电项目、材料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国际销售、国内业务、电池合资,组件合资,代工业务错综复杂。

每个山头各自为政,向心力不足,公司战略很难推行,王爷们听召不停宣。沈总在中环“斗争”四十年,在各公司有斗争经验,他成了一盘散沙的“最大公约数”。

如此种种,各方都看在眼里。现在的中环已经到了运行艰难的地步。

3.中环到了必须要“力挽狂澜”的时候了

TCL对中环的布局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不常提到的半导体部分,用中环半导体与TCL科技的家电等形成互动,为TCL赋能,提供研发和融资平台(高新技术补贴和优惠政策)。

另一部分是基于家电渠道的分布式光伏业务。

近几年创维、海尔、格力、美的等其他电器四巨头,纷纷下场做分布式光伏业务,做的风生水起。具备光伏优势的TCL姗姗来迟,没有抓住早期红利机会。TCL有自己的全产业链,可以提早拿到最低的组件,能通过沉淀已久的光伏资源和人脉,打通渠道。然而,却没有得到任何优势,不得不说中环光伏的“内耗”扯了巨大后腿

中环内部的混乱体现在另一个例子上,作为提出210硅片的原创者和破局者,有电池组件电站的布局,却没有对电池的设计,产线的验证,没有对组件的供应链搭建,做任何前期验证和排查。以致天合、日升等客户开局遭遇“滑铁卢”,没有足够的硅片,没有配套的玻璃边框,没有合适的电池组件生产线,没有电站验证,以及困扰始终的运输问题。。。

如果不是中期天合的力排众议,恐怕中环搞出的烂摊子,会把这几家巨头全部弄倒闭。

业界都认为先天具备全部资源的中环本应做好万全准备,却在最后时候发现什么准备也没有。“掉链子环”实至名归,与之合作真的是要提心吊胆,操碎了心。

现在210阵营有了环环平替,弘元绿能、双良高测、京运通美科和自制硅片,这些“多出来”的需求本来应该是中环的,现在却变成了中环的一众竞争对手。

TCL集团拆出分布式光伏部分为TCL光伏自建团队自建渠道独立采购组件。同时TCL也独立做供应链投资,如浆料企业帝科股份、银粉企业银科、接线盒企业泽润、设备企业捷佳伟创万华化学的胶膜粒子等。

说明,TCL对光伏的重视,已经不押宝的寄希望于中环上,而是自己下场补齐光伏产业链了。这次出海中东,引进中东投资局入股等,均是TCL操刀布局。在储能上TCL也做了广泛布局,也参与其中。

综合以上

产业链投资变现和分布式的拉通,卡壳的地方都在TCL中环上这个变局迟早要来而且必须尽早开始。

二、中环已经到危急存亡的时刻

中环的硅片技术优势越来越不明显,ibc的专利也快到期了;国内分布式光伏的红利也在消退,集中式投标中环已经远远落后;sunpower的分布式在退潮,制造出海已经是必选项目。这一切都要快,也急需年轻人的冲劲,而不是老年人的稳重。

中环的困局只能用快刀来解决,1962年10月出生的沈总可以提前“退休”了。

TCL也在衰退,他已经等不了了

TCL目前面板业务进入滞胀阶段,无法反超京东方。电器不会出现巨大增长,做不到前三。集团资金留存和利润率也不再辉煌,不可能让中环继续失血,甚至需要中环反哺。

这是4年前,TCL李东生总对中环的“期许”,赋能和助力的条件是“向心”

那么耐心已经不足的李东生,面对向心力不足人和团队,只会选择被优化。最近的新闻上中环任命了首席“优化官”,由老板娘的好姐妹出任。八月,中环开始大范围关停一线生产,劝员工找新机会。

没有了沈总的庇护,中环的那些习惯于相互推诿和掣肘的糊涂蛋们,只能被大批量裁掉。

可惜么,不可惜。

我倒是认为中高层的洗牌才是中环是否能活下去的关键,这会是对李东生的大考验,这关需要沈总的支持和配合

四、后沈时代,应该怎么看中环?

无疑此次切换,中环会元气大伤。很多掩盖在高开工率下的“过时产能”会倒闭掉,正如现在的裁员关闭车间。巨量的硅片库存需要消化,同时因为尺寸更迭,不少老库存卖不掉,只能计提亏损,让股民含泪买单等。

五、那么隆基和中环的硅片“涨价”怎么看?

我想除了股票上热闹一会儿,对行业出清根本没什么帮助。我们在争霸赛文章已经详细分析过了,硅片已经从技术集中带来的垄断,变成了现在无技术门槛的泛滥隆基与中环失去了定价的话语权。

面粉没有涨价,饺子皮涨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买饺子皮工具自制饺子皮。而自从买了工具,这些主妇们就会很少买饺子皮了。

这里倒是提醒一下中环的新领导。我先放个图片故事:

硅片涨价对隆基和非中环的硅片企业都是好事,隆基是放羊的,他有庞大的组件可以消化硅片。硅片涨价了,其他奄奄一息的第三方硅片厂,会立马复活,而他们最先抢夺的就是中环的潜在客户和基本盘。

而未来的竞争异常激烈,隆基不再以硅片为主业,他并不担心硅片没人买,他可以选择双经销,1:1.5和1:2的出售给代工电池片的企业,让电池片公司们“帮他卖硅片”。第三方硅片企业都获得了大组件公司和资本的投资,属于“半个自己人”。

那砍不到柴的中环,除了死,似乎无别的选择

讲完了中环的看法,回到硅片市场的分析上,从周四晚上硅片的报价看,硅片并没有形成所谓的隆基带动涨价。因为隆基甚至不敢在官网公示硅片价格,“傻环”那就更不敢了。原因很简单,电池片和组件的煎熬,更加难受,隆基和中环涨价,我可以买蛇鸡和上环,也能把关停京运通、晶科、美科设备开起来,继续跟你卷。

“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电池片端与组件端】

这两个月电池片从小亏,走向大亏。这两个月内,头部企业启动了产能缩减计划,例如晶科、晶澳、隆基、天合、阿特斯、日升已经都在做关厂工作。他们分别从硅片、电池和组件工厂开始关停,把老产能关掉,工人和排产挪移到较新产能上。我认为“关厂”是正常现象,只是这些公司对裁员关厂都诚惶诚恐深怕媒体报道。

一、僧多粥少的电池片需求

同时不少代工外发给了新势力公司,例如爱旭、钧达、中环新能、棒杰、链升、国晟、仕净等都在亏损接单,维持开工状态。

你看,组件公司关停自己的产能后,仍能找到代工厂代工,并且代工厂还吃不饱,为了不多的代工亏损接单,足见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

潮水退了,一些完全裸泳又没太深入企业就在烧完补贴和融资后撤退。

这是草根光伏列的近期退出光伏的企业:

这些企业倒是对行业产能出清帮助不多,他们顶多亏掉一些股民的、银行的、供应商的钱,由于没有大面积铺开,本身对行业产能过剩也影响不大

二、光伏行业底部没有到来,甚至还没有开始!

底部潮还没开始,行业的出清一定在“第二波”才能产生实质性影响。它包括:

1.重投资的硅料企业因现金流倒下;

2.一些多地开厂的电池组件企业终于因拆东墙补西墙无以为继倒下;

3.一些重度依赖地方投资和央国企关系的企业倒下。

4.进而引发一系列三角债,扩散到设备和材料企业上,批量倒闭。

这第二阶段还没到来,全球需求仅有产能的不到一半,全环节的70%的过剩产能会在一定时间内重新配置后惨烈出清

股票分析师根据一两天的股票涨跌,就“预言(鬼扯)”行业已到底部,即将反转

这无比可笑,这大戏还没开始呢,回头看看钢铁行业的大洗牌花了十多年,煤炭行业大洗牌花了十多年,地产的大洗牌反反复复到现在也没结束。

炒个股,睡个觉,眼睛一闭一睁就能反转了?光伏上市企业过多,并且仍有非常多的企业等待上市“续命”,近三年,光伏上市公司激增,手持了大量的资金沉淀,炒作减持和违规挪用比比皆是,掏空上市资产恶意破产的也数不过来。

发展是不良的掩盖剂,但病并不因掩盖而治好。

【组件端-分布式端】

一、退潮正在影响组件的“削”纳

国内的分布式正在迎来洗牌,我们在前面几个月提到分时储能对分布式模式的冲击。除了工商业光伏内的自发自用项目外,纯户用项目难并网,难实现盈利。

电站资产上市困难,资产变现难

纯做安装服务,利润率低,售后问题多,难以覆盖成本。6月以来,主要分布式平台都在缩小分布式项目的规模。也有一些央企远房机构和地方性光伏分布式项目公司暂停项目,甚至已经有大区代理跑路情况。

不仅仅是投资收益率的变化,还有地方信贷的收紧,不少如越秀金租,建发,橡宇平台,信贷利率变化,不再做低成本融资平台。让很多依附在这类融资的分布式企业融资成本升高。

仅0.5-1%的利息变化,加上收益率下降,双重夹击之下,很多项目就很难做了。

· 上图是智汇光伏本周的文章,强如国电投的企业也在收缩分布式业务逐步优化资产。最近三峡新掌门登场,第一件事就是要出清之前对一些光伏项目、光伏制造公司投资。最近浙江一道新能 源股权异动就来自于此。

· 还有一些如华能、中国电建等参股和准备参股的光伏制造企业,或者曾宣布过合资的计划,可能会搁浅。

· 另外也在各地审查,各地国资是否“入戏太深”的情况,毕竟他们是亲儿子,要听老大的最高指示,不能为“过剩的行业兜底买单”。

在几年内,国内很难让光伏在已经年装机220GW的基数上再实现“高增长‘了。海外需求也无力承担1400-200=1200GW的组件。

组件价格层面:

8月组件出现持续性下跌,集采报价部分项目跌到0.7元/瓦,散货部分,抵债和功率低组件,跌到0.6元/瓦。

随着需求的分化,集中式和出口会继续缓慢回暖,那些能投标大企业维持开工率。剩下的,只能在所剩不多的市场里面,继续疯狂内卷。

$TCL中环(SZ002129)$ $隆基绿能(SH601012)$ $TCL科技(SZ000100)$

@今日话题

本文为原创文章,独家首发于财经新闻上。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财经新闻-四月鹿”。

点击我的头像,可以看到我的各类行业分析观点。主题文章有三个系列,如“光伏争霸赛”主要分析光伏巨头的吹哔小故事;如“鹿看”主要针对行业技术和事件作出系统点评;如“小罐茶”为每月月头更新,主要介绍这个月光伏硅料-系统主要的变化和独家分析。欢迎各位留言讨论。最后,祝大家变得更强![抱拳]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96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光伏底部未来TCL中环已到危急存亡之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