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易观

<![CDATA[

我的世界观深受系统论的影响,我认为这个世界是主观的,个人和世界的交互构成了你认知中的世界,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独特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身处的交易市场也不是客观的,市场怎么样有着无数种理解,没有对错,只要和市场交互过程实现你的期望值就好。

下面谈谈我理解的交易世界。

方法

物理定律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保持不变是物理学大厦建立的前提,交易也是如此,其核心在于未来可以预测,而这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

一、博弈个体的期望一致性,博弈个体目的是趋利避害的,是要获得利益的,这是一个普遍性行为。如果说博弈个体的期望值不一致,有个体博弈的目的是要盈利,有个体博弈的目的是亏损,那么未来博弈的状态将不可测。

二、博弈个体的连续性和决策行为具有一惯性,如果我们说一个状态目前是由N种力量博弈形成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到未来的状态是由N+A,N+B种力量博弈的,A和B边际可测。比如我们可以依据今年供给需求基础上根据增减变化推断明年供给需求变化。

 当我们将过往各种历史积累起来,了解预测方法,这就形成了我们的认知能力。股票交易的就是未来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价投”的出发点就是错的。预测未来才是真正的价投。

如何提高自己的预测能力,或者说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需要系列的工具。

一、空杯心态:交易反人性的,如何建立坚强的自信和尊重事实,修正错误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知行合一,砥砺而行,交易本身就是修行的过程。

二、费曼学习法:最好的学习过程就是输出,做出一个决策首先要说服别人,才能说服自己。而输出的过程本身就有助于你加深对问题了解。

三、卢曼卡片盒:完整的大段内容可能为了满足逻辑的完整性要牵强附会,在投资中有时一个关键的点才是核心,是主要矛盾。举个我前段时间发现的例子,三季报和年报中会有半年左右的真空期,这是很多题材操作的机会,所以当没有基本面行情的时候(有基本面行情的时候资金会被基本面吸走),三季报披露前后可以适当关注风口题材股。很多很多点积累起来就是所谓的市场经验。

四、边际的预测方式: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单一变量变化对未来的影响。

五、贝叶斯决策的判断方法:未来是概率的。对于未来的选择要建立在各种概率基础上,比如猪周期探底的概率,复苏的概率。对任何概率下的未来的走势都要心中有数。

六、认知方法的迭代:认知迭代的根源在于根据时间发展的过程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智没什么神秘的,智本身就是一种迭代。迭代、进步应该成为你的价值观。

客体

我们交易的对象,从大类来说可以分为股权和债权,债权的回馈方式是还本付息,本息是以货币形式回馈的。股权的回馈方式是付息和资本转让。这两点是有本质区别的,股权的资本转让部分是出于巨大的非线性变化中的波动性很强。所以赚取差价是我唯一的交易期望。

差价来源来自于交易品买入和卖出力量的对比,在某一价格,愿意买的资金大于愿意卖的资金,买入者只有提高购买价格才能完成交易目的。要实现赚取差价的交易期望,本质上变成了要预判交易品未来的买入力量。

交易者和交易对象共同构成交易市场。作为交易对象未来是什么样子,本质上又回到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的经济活动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你认为的客体(行业和上市公司)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来了解他们?

生命历程

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产业和公司,能看到其诞生、发展、高潮、衰退或许还有灭亡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来辅助分析。对于公司来说,最危险的就是更换赛道,新的赛道没有你的位置。典型的柯达相机,胶卷时代的王者,数字化照片时代的来临使得柯达在短时间崩塌。同样的故事国内市场也有,在零售渠道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中,曾经飞速增长的苏宁电器最后做了时代的祭品。

上面的例子或许有点极端,不过如果用长时间的维度去观察,我们能看到行业发展一些共性。

在行业发展初期,需求爆发式增长,一个新的市场出现,许多家公司冒出来,行业欣欣向荣。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行业一般能保持住相对高毛利的状态。

在行业发展中期,需求增速下降,行业内开始整合,市场集中度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虽然行业增速下降,但个体公司仍然可以保持高速发展,比如过去十多年前的格力。

当产业集中度到一定的时候,行业和公司都脱离的增长状态,会变化成不增长或者周期性状态,然后开始分化,这个时候行业利润会逐步降低,一部分行业和公司直接消亡,一些则变为周期性波动。

中国的七十年的发展走了传统经济体上百年的路,所以中国企业生命历程的发展也比国外迅速。由于民族性(全民从上到下的发财欲望)和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分工地位(制造中心,工业化大规模制造供给的增长斜率注定远大于需求增长的斜率,短缺只是暂时的,过剩是常态)。国内产业周期演化的会更极端。

分析行业和公司的时候,最主要的是根据已有的信息分析未来的演化情况,而不是死死的抱着财报数据算几个财务指标。

周期性

我认为经济发展本身是系统非线性,螺旋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会受到各种周期率的影响,而产业也在周期性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变化。按照主要和次要的顺序,我简列下各种周期:

一、 技术周期:

所谓的技术周期,就是康波周期了,这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你用每次60年左右的技术主导力变革去看待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铁路-内燃机、电气-信息技术的变化来看,新技术会给各行业赋能,从而彻底改变人类社会。从隐约出现的变化来看,下一波技术革命的领导力-人工智能仍然符合这个规律。

二、 政治周期:

这是很多人忽略的一个因素,很多人会忽视这个周期,作为全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地球村的现在来说,没有经济体能脱离全球经济网单独存在,那么支配者和受支配者地位如果出现重大调整,那么全球经济运行势必跟随出现重大调整。这个变化出现可能是线性的,比如英美交权,也可能是非线性的,比如苏联崩溃。所以对于未来可能的变化要做出预期。

目前现行的政治体系中,全球经济体分为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三个阶层。中国作为生产国,经济分为内外循环产业和内循环产业,这个区别决定了产业的上限。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未来由于政治体系的变化,导致某个产业由内循环变成内外循环。那是巨大的增长空间。比如:拼多多能干掉亚马逊吗?联影医疗能干掉西门子、通用医疗吗?三一重工能干翻卡特彼勒吗?对于未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三、 债务周期

自从人类把自己从天然货币中拯救出来,开始了法币时代,

债务周期就开始了。债务周期和其他经济周期会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比如康波萧条周期和可能就会和债务去杠杆周期挂钩,因为经济体要维持正常发展,在技术推动力边际递减到很弱的时候会开始增加债务上升的斜率,靠负债来维持增长,当负债上升到极致的时候自然会开启去杠杆的过程,而去杠杆影响总需求,自然开启了萧条周期。

房地产由于天生的杠杆性,更是和债务周期紧紧相连,实际上你只要看到中国的居民负债率的变化和国际上通行的情况,自然会得到结论,21-22年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向下的拐点。

四、 固定资产、设备周期

所谓的朱格拉周期,其实我觉得房产周期、船周期等等都可以归于此类,本质上是由于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影响了产业的运营,有些周期是一次性的,有的周期是循环的,比如按照目前能看到的未来,只要全球仍然一体化,海洋运输永远存在,船周期永在,跟着船周期的运价周期也永在,当然由于影响周期因素的变化,弹性是不一样的。

而国内的房产周期可能就没有了,或者过去一波的弹性太大了,导致未来可能是永降走势。这点重要吗,我觉得是重要的,如果我认为产业周期的未来是这样,相关产业链除非出现异常低估,否则我永远不碰。何必在烂泥里找黄金呢。

五、 库存周期

3-4年的库存周期本质上是由于消费的链条传导来的,就我的观察,在MMT的现在,库存周期的启动点更多的取决于经济体的货币变动。比如09年4万亿,16年棚改,2020年疫情全球放水。库存周期基本上上升周期是一年半,这可能是目前各产业链的流动传导速度决定的。

主体

我买你卖,交易的本质是人的博弈。所以谈到交易就要谈到人性。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性的本质就是趋利避害,就是贪婪和恐惧。而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并不足以驾驭交易,这是资本品价格产生波动的重要原因。

让我们复盘下著名的历史上的金融事件,南海、郁金香泡沫太久远。现代的几个例子,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泡沫、15年互联网金融泡沫。如果站在泡沫破裂后的角度回首整个泡沫的过程,经历者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而这些事件建立的基础就是群体性思维和个体性思维的差异。一旦事件建立在群体性思维上。短期是没办法结束的,会直到推动性关键性因素结束才会结束。泡沫裹挟一切吃掉所有影响到的资金无以为继后崩溃,演出才会结束。在泡沫演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常现象,比如“东京土地价值超过全美国”“中国居民负债率15年走了别人50年的路”“融资交易盛行到券商资金全被借光”。所以这也是侧面观察是否身处泡沫的重要标志。

金融性商品区分于普通商品有显著的区别在于反身性。金融性商品的供给需求曲线并不是价格上涨需求下降,而是价格上涨需求上升,因为涨所以涨,形成正循环了。

在清楚了解反射性概念特性后,我们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的演化过程和现况。中国的资本的市场的演化应该可以说近20多年的事情。在2005年前,中国的居民负债率还接近0;股市也只是国企脱困的工具,参与者极少。这20多年的演化过程中,中国的资本市场慢慢形成了几块。1、实业领域2、房地产领域3、债券领域(包括银行利息)4、股票期货市场。各自领域都有基本资金沉淀其中,如果那一领域的收益率相对其他市场有了超额机会,这一领域会吸收进其他领域的资金形成一波反身性超级大行情。2005-2020(一线城市2022)房产领域是一波旷世大牛市行情。股市则在2007,2015, 2021出现了明显的波峰。当出现大级别行情的时候,其他领域的资金就会向该方向流动。

前面分别从单方面维度分析了个体的行为逻辑,现在我们从总体上来分析下股市运行的结果。

一、 交易规则对于博弈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规则制定者制定交易规则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身诉求,至于其他博弈者的利益并不会考虑,一句话“肉烂在锅里”。所以用长时间的维度去考虑,我们必须要对交易规则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博弈对应,举个典型的例子:曾几何时,”ST”是A股重要的超额收益来源,注册制一来,这个交易模式立刻废除。现在游资打板的这套模式也是建立在A股韭菜多的短庄模式,一旦交易模式从T+1,涨跌停变成T+0,无涨跌停,这个交易模式也会立刻不存在。

二、 板块轮动,A股的博弈性之强可谓是全球第一。可以在企业实质基本面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资金偏好的出现巨额变化。板块轮动这个特性可以说在其他市场都闻所未闻,这是A股区别于其他股市重要的区别。我大概梳理下我印象中资金流向的一个主要变化。

A. 2005-2007,资源品大牛市,A股主流资金把周期当成长,中石油48块发行天荒地老。

B. 2008,全球大熊市。A股由超涨到超跌。

C. 2009-2011,4万亿出台,中国一波库存周期来临,这里是中国房市疯牛的开始。

D. 2012-2014,4万亿还债,银根开始收缩,大蓝筹二线蓝筹没有业绩,纯靠幻想的TMT大行其道。

E. 2014-2015,经济发展的战略定力没了,房市开始借助棚改第二段飞升,互联网移动端应用开始。由于基本面的变化,A股股市开始全面性行情,由于A股的扩容,15年这一波可能是最后一次全面性行情。

F. 2016-2017,杠杆牛崩坍后修复,机构抱团股行情的起步。

G. 2018,中美贸易战开始,资本市场偏好开始全面转向。

H. 2019-2023,这里我可以定义成一个非典型的结构牛市。具体我们可以分成几条主线

1. 2019-2022,由于新能源高速发展和海外疫情放水的爆发式需求,该板块走出一波极强的主线行情。

2. 2019-2022,部分消费和部分医药我把他归为此列,并无实际业绩支撑,纯靠反射性行情走完一波。标志是脚踝斩后估值还是很贵。

3. 2013-2022,酒,酒要单开一篇,2013塑化剂事件见底后,酒类股票开始了长牛行情,当然本质还是周期股,社会库存周期。

4. 2020-2021,资源类股票,疫情放水的超级周期。

5. 2020-2021,疫情相关股票,疫情的超级事件。

6. 2023,高股息股票,受益于无风险利率的下降和永久性下降。

7. 2023,小盘股尾盘股,轮动,由于没有A股没有其他板块吸引资金且社会无风险利率的下降,资金从高位板块流向地位板块。

三、 这一点是从前面两大点提炼出来最关键的一环,由于中国股市参与者的博弈行为倾向和交易规则设置,自2005年开始中国股市存在着中位数为7年的基金周期。第一波2005-2007,第二波2014-2015,第三波2019-2022。我们细究基金周期形成的原因

A. 增量资金:由于资金是不断流动的,在股市有明显的赚钱效应的时候,其他领域的资金会流进股市推高股票价格。而现在的产业链越来越复杂,大众对于产业的理解并不深刻,资金还是会依据群体性的思维选择当期的主流基金。

B. 价值判断方式:持有者将基金价值等同于基金价格,前面已经多次论述的反身性原理,因为涨所以涨。

C. 委托合同的不合理: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行业基金中对于仓位和标的物有明确的规定,当大量资金涌入限定行业,唯一的结果是只能将他炒高。

D. 信托责任的缺位:作为资金的受托人,基金公司的利益和持有人并不一致,基金公司的利益在于规模,而持有人的收益在于绝对收益。当循环来临的时候,基金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会迎合反身性不断扩大规模。即使这一点违背了持有人的利益。

而为什么基金周期不是5年不是十年,而是7年左右。这个可以视为韭菜周期,可能和产业结构,资金流速等等相关,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小学奥数思维来思考。如果说我们考虑周期的间隔是线性的,比如基钦周期是3-4年,诸葛啦周期是9-10年。那么当出现过两个间隔为7年的周期。那么我们认为再一个七年,中国股市会再次出现波峰。这个结论不是演绎的,而是归纳的。

结语

在市场浸淫多年后,参与市场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价值观。实业有创造之美,交易有发现之美。或许,交易就是交易者的生命价值。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29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我的交易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