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
寻找确定的预期差机会核心在于识别市场对资产价格的误判。
在周期的每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对应的资产价格表现不同,预期差的来源可能包括盈利预测、行业景气度、政策影响等。决策时具体涉及行业与公司的估值、识别净利润断层、及如何通过周期波动寻找到预期差。
一、周期角度去判断买入点
康波周期是长周期,约50-60年,涉及技术革命;朱格拉周期约10年,与设备投资相关;库存周期3-4年,涉及库存调整。投资择时上主要考虑库存周期,完整周期里,下降周期4-8个季度,上升阶段大约8-12个季度,其中上升周期里股价振幅在200%-500%左右。
1、当下所出的周期位置及走向
图中看千禧年后中美两国的库存周期大抵同步,2022年我国地产下行叠加库存高企,经济压力加剧;熬到2024年下半年进入降息周期后,叠加中美乃至全世界的库存周期到底,后面会伴随着经济复苏及需求回升,对应着行业企业成长期。
结合工业产出成品存货同比(2025年1月接近历史底部)及PPI拐点,也可看出当前处于去库存和补库存的过渡期。历史上M1-M2跌破10%全部是大底,2024年9月跌破后也触底回升,M1-M2同比领先PPI数据6个月,预示2025年5月后将进入补库存周期。
2、周期的转折与股价关系
尽管部分行业库存周期出现弱化(如国家干预猪价波动),大部分工业部门整体还是有良好的周期属性。从历史经验看,价格领先库存1-3个季度,企业利润领先库存2-4个季度,所以基本面周期会经历价格底-利润底-库存底的先后顺序。
以消费电子为例,自2021年Q1起,电子终端厂商营收增速达到顶峰,此后增速逐季下滑,到2022年Q2转负,行业进入全面去库存周期。2023年Q1库存周转天数持续下滑,营收增速触底,直到2024年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Q2以后叠加AI技术导入和政策“国补”刺激需求,行业景气度回升。
对应到公司股价,大多数厂商股价2021年初见历史大顶,2022年Q2触底后横盘到2024年初,由此可看出股价和行业周期是高度匹配的。有些人的投资习惯是做左侧潜伏,我是习惯做景气度抬高的右侧交易,比如2024年4月底蓝思科技公布年报和一季报,确认利润底出现立刻买入,相较而言持股体验会更好些。
二、估值与预期差的寻找时机
首先,在财报密集发布期,关注业绩超预期的公司,判断业绩超预期的缘由,通过看行业历史对比大致判断公司所在行业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全A总共5000多家上市企业,排除市值在100亿以内的小市值企业,这一步大约能筛选出200-300家,形成初步的业绩股票池。
其次,确定市场共识估值,通过查阅券商研报的一致预期业绩,关注通用的PE/PB/PEG等指标,毛估估判断公司是否存在被低估,比如我关注成长股较多,如果PEG<1可能被低估。但要注意低PE/PB不代表低估,需排除业绩下滑或资产虚高的情况,否则股价越跌越贵。
重点关注两类公司:
1、被低估的成长股(科技股居多)
很多公司由于技术突破或者新市场的开拓,未来业绩潜力巨大,而市场短期忽视了公司的未来成长潜力。
2、被悲观定价的公司(周期股居多)
行业产能出清,产品价格触底反弹,但市场过度放大短期利空,低估了困境反转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往往形成预期差。这步骤进一步把企业范围缩小到50家以内,往往入选的好几家公司属于同行业同板块。
最后,进行数据验证及评估预期差的持续性。当筛选精确到板块后,对比库存、毛利率、排产数据等高频数据,作为景气度向上的论证。同时关注短期股价催化剂,如业绩预告、政策落地、新技术发布、行业收并购等事件驱动。此时侧重跟踪公司基本面和安全边际,寻找低估值、高确定性、高赔率的公司,选出不同板块的4-5只分仓买入组合。
为什么选组合而不是重仓最看好的个股,并非出于对自己认知的不自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市场纠偏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有的行业供需反转立刻股价拉升,有的行业则要等到业绩落地才拉升;极端市场情况下,估值可能进一步偏离基本面,如2022年8月面板价格见底,而股价持续跌到年底才开启上升趋势。
该策略将宏观周期自上而下的选股方式与业绩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相结合。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偏短期性,比如业绩超预期、或者业绩稳定成长、或者拿到大客户订单等,都是短期机会;而自上而下的选股方式结合宏大叙述,比如2015年的互联网热、2020年新能源热、包括当下的AI和机器人热,这些机遇的持续时间比较久,能够诞生很多十倍股。而其中一部分公司纯炒作,另一部分公司能够实现业绩落地,所以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成为一个闭环。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21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投资要寻找定价预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