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TA[
前面提到要尽量不选择光伏占比多的水电,今天就展开讨论这个问题。
从资源角度看,风电资源远小于光伏资源,全国风电的技术可开发量超过 100 亿千瓦,排除环保、土地等约束,可以开发优质风电资源装机18亿千瓦,发电量在4万亿度左右,其中高风速、高风功率密度风场尤其珍贵;光伏发电的技术可开发量超过450 亿千瓦,排除环保、土地等约束,完成开发后发电量完成10万亿度以上不在话下,光伏资源对应实际需要绰绰有余。
2024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21亿千瓦,同比增长18%;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86亿千瓦,同比增长45%,实际装机情况也是光伏占据绝对优势。
从度电成本角度看,西北以外的风电和光伏,风电目前造价5000元/千瓦,发电小时2000小时;光伏造价3000元/千瓦,发电小时1000小时,度电风电成本占优。
剩下的就是风电和光伏那个更能卖出好价钱?
下面是安徽官方发布的2024年典型风电与光伏发电曲线,全国各地风光电出力曲线会有差异,但大体形态是一致的。
前面帖子说过,现在光伏出力峰值已经由峰电变为谷电,全国少数开风电光伏现货现货交易的省份,光伏交易价格低于风电,有的省份差别非常大。当然,现在主要交易规则还是长协不带曲线交易,所以这个问题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但是逐步深入的市场化和现货市场推进,风电和光伏的价格差异将重新定义两者的市场地位。
美国加州2015~2023年交电价曲线
2024年现货市场新能源均价情况
关于风光电长协交易是否带曲线及调节付费未来展望,大致可粗略的分三个阶段。
阶段一:纯总量交易(初期)
核心逻辑:
“只问电量,不问曲线”——买卖双方签长协时只约定年度/月度总电量,不拆分时段。
调峰成本处理:
此时发用曲线偏差完全依赖电网的「系统级调节」,除火电水电调节外,其他的付费调节成本通过输配电价分摊(相当于全体用户买单)。
现实痛点:
新能源大发时可能加剧弃风弃光(例如中午光伏高峰与用户午间低负荷叠加),而电网调峰压力剧增。
阶段二:分时价格信号引入(过渡期)
政策工具:
执行分时电价(如峰谷电价)、现货市场试运行,价格信号开始反映时段价值差异。
调峰成本转移:
若长协仍为总量模式,但现货市场出现分时价格,用户实际用电成本会受现货价格波动影响(例如高价时段用电多则成本上升),间接倒逼用户关注曲线匹配。
电网调峰压力部分转移至市场主体,但责任边界仍较模糊。
阶段三:带曲线长协+市场化平衡(成熟期)
核心规则:
长协明确分时段曲线,允许双方协商不同时段的价格权重(例如光伏午间电量折价)。
配套建立偏差结算机制(如按现货价格结算偏差电量)、辅助服务市场(调峰服务明码标价)。
调峰成本内部化:
发电侧:若风光电实际出力偏离曲线,需按现货高价购电或支付偏差费用。
用户侧:若用电偏离曲线,需承担高价时段额外成本。
第三方:储能、虚拟电厂等通过提供灵活性服务赚取收益。
总之,电力市场就是个「从大锅饭到AA制」的进化史,调峰成本承担问题本质上是谁为「灵活性」买单的博弈。市场化改革最核心的矛盾——如何公平地分配系统成本,而答案就藏在不断迭代的规则设计中。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不变的政策和规则,但就水电电价来说,水电经历了核准电价、水火同价火电煤电联动、水火市场竞争加火电容量电价,当下电源结构处于剧烈变化进程中且远远没有完结,电力政策与规则必将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相关的政策变化直接影响水电核电收益,改变水电核电的经营环境。
现在风光电交易曲线规则处于第一阶段,虽然辅助服务的原则是谁出力谁收益,谁使用谁付费,但那只是终极目标,但不会一蹴而就。眼下风光电长协主流还是电量交易不带曲线,调节任务火电享受不多的容量电价干着出力不赚钱的活,水电调节出力基本是白白付出,新能源无偿使用。最近海南的新型储能充放电政策,新型储能赚钱充放电差价由电网结算,费用分摊到核电头上,再次印证了目前风光电曲线规则所处的(第一)阶段。
现在走出第一阶段的只有山东、山西等极少数省份,水电的风电光伏的电价压力还不大。如果新能源技术迭代,风光电成本优势已经确立,带曲线交易已是必然,那是风电的市场交易价格将明显优于光伏。
风电资源、成本、电价优势,随着市场化不断深化,将逐步得以体现,相对看好风电的未来。
回到水电择股上来,水电涉风光电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里最优选不投资风光已经不可能,只有次优可选。要以光伏装机比重和未来投资光伏力度综合取舍,选择光伏比重不那么大的水电。
本话题在财经新闻有9条讨论,点击查看。
财经新闻是一个投资者的社交网络,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点击下载财经新闻手机客户端 bestfinancenews/xz]]>
#为什么相对看好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