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作者:耳东,原文标题:《在教与玩之间:蒙氏教具的百年嬗变与中国启示》,题图来自:AI生成
在一间高端幼儿园教室里,粉红塔、插座圆柱、棕色梯等教具整齐排列,孩子们安静地操作着这些色彩温润、结构严谨的“材料”。这些源自上世纪初的蒙氏教具,在今日中国的早教体系中仍占据着核心地位。然而,距离这些孩子不远的世界里,民间传统玩具正在从日常生活中逐渐隐退,在被工业品与卡通IP包围的儿童空间中难觅踪影。教与玩之间,理念与市场之间,蒙氏教具的嬗变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儿童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契机。
蒙氏教具的教育理念与产业化嬗变
蒙台梭利教具起源于20世纪初,由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治疗智障儿童的实践中设计而成。她将其称为“工作材料”,强调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工具,而是儿童自我建构、自我训练、自我修正的媒介。通过重复操作这些具备“孤立性”“秩序性”“错误控制”的教具,儿童能在无成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自我教育。
这套理念随着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传播传入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进入内地市场。其“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感官经验”“注重生活预备”的教育理念,被众多幼儿园、托育机构及家庭教育者所接受,并逐步产业化。根据宁惠斯公司记录,蒙氏教具全球已有300余种型号,不同版本产品也构成了一个涵盖设计、制造、销售、培训的一体化商业生态。
在中国市场,蒙氏教具逐渐被“高端幼教”的品牌标签所包裹,成为许多幼儿园家长择校的重要参照。而从产业端来看,这些教具也从最初的原木手工制品演进为标准化模具量产,形成固定套系,进入连锁机构、母婴平台及家庭场景。在这过程中,“教具”不再只是教育理念的实体载体,也成为一种带有消费属性的象征符号。
从教到玩: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差异与融合
与其说蒙氏教具是“教具”,不如说它是一种高度教育化的“玩具”。从产品形态来看,它同样具备“模拟性、可消费性、娱乐性、教育性”这四项儿童玩具的核心特征。例如插座圆柱模拟现实世界中不同大小与空间感的配对经验,粉红塔激发儿童对体积与大小的视觉辨识力,这些活动本身带有极强的感官娱乐属性。
但与一般玩具强调的自由创造不同,蒙氏教具更强调操作规范与路径明确。从“借由名称分辨物品”到“命名再反馈记忆”的“三阶段教学法”,再到各类操作顺序严谨的感官训练,其目的在于让儿童获得清晰、可控、有序的感觉经验。这种结构化的设计无疑有效提升了儿童在特定认知维度上的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质疑:
一方面,过于强调单一功能的教具可能限制了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与自主创造力。在“错误控制”机制下,儿童更多是在验证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探索多种可能;另一方面,教具的“单一性”设置也可能抑制儿童间的互动协作,限制了合作游戏与社会性学习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蒙氏教具的外形与功能几乎未有大幅变化,其静态构造能否持续吸引注意力日益多变的当代儿童?在快节奏、强刺激的现代信息环境中,如何平衡教具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也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命题。
本土启示:传统玩具的教育潜能与再激活
在对蒙氏教具推崇的另一面,中国传统玩具却正在逐渐失语。这些曾活跃在市井与童年记忆中的玩具,如拨浪鼓、空竹、不倒翁、泥人、套圈等,大多源自民间手工,以天然材料制成,不仅具备手眼协调、感官刺激、群体游戏等功能,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与生活智慧。
从功能上看,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在某些方面存在高度契合。例如民间游戏中的“套圈”与蒙氏教具中的“投掷圆环”目的均为提升手眼协调能力;数字类算盘棒与教具中的串珠在数理启蒙上异曲同工;观察类玩具与蒙氏感官教具一样,借由视觉、触觉等通道激发儿童的综合认知。
但不同于结构严谨的教具,传统玩具往往强调综合感官、多重用途和自由玩法,它们可以多人共享、合作对抗,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随机应变,具备更强的“游戏性”与“社会性”。传统玩具的色彩造型,也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例如风筝上的民俗纹样、泥人的戏剧脸谱,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童年传达。
今天,在“国潮”文化兴起的背景下,传统玩具正面临一次再激活的机遇。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与本土文化设计,开发既有教育功能、又具文化意涵、还能激发自由探索的“新型教玩具”,正成为部分原创品牌探索的新方向。某些教研团队已开始尝试将传统民俗元素与蒙氏结构逻辑融合,探索中国特色的教具系统。
产业挑战与前瞻:谁能成为“下一个蒙氏教具”?
在教具产业已逐步成熟的今天,一个核心问题是:以蒙氏为代表的教具体系,是否仍能满足新一代教育需求?随着AI教育、STEAM课程、项目制学习等新理念快速兴起,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感知路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市场上,智能教玩具、编程教具、交互式益智玩具纷纷涌现,开始挑战传统教具的统治地位。它们不再强调“单一感官训练”,而是融合语言表达、团队协作、逻辑推演等多维度能力,构建更复杂、更贴近现实任务的学习场景。这与蒙氏教具的“静态、自主、线性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教具产品也在迎接政策层面带来的规范性挑战。近年来,国家层面开始逐步推动学前教育装备标准体系建设,对教具的安全性、功能性、教育性提出更明确要求。这对蒙氏类产品提出了更高的“可评估性”与“可普及性”标准。
产业下一步的机会,或许并不在于制造“另一个蒙台梭利”,而是以“教与玩融合”为核心,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教育媒介。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具设计,应具备三个核心要素:
①开放性:允许探索而非规定路径;
②互动性:支持个体与群体的自由连接;
③本土性:在材料、形式与文化内容上回应中国儿童的现实语境。
结语
蒙氏教具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教育逻辑的严谨,更在于它建立了一整套可被实践、被产业化、被信任的儿童成长路径。它启示我们,真正有生命力的教玩具产品,必须扎根于儿童的真实经验、文化情感与教育目标之中。
今天,当我们一边怀抱“蒙氏”,一边回望“民间”,或许正是时候打破“教”与“玩”的界限,推动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融合。在这条从理念到产品、从文化到产业的探索路上,中国教玩具产业也许并不缺“资源”,缺的只是——新的想象力与行动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作者:耳东
下载专栏报道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蒙氏教具受中产青睐背后民间玩具能否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