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不识贾樟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我在B站上看罗永浩和贾樟柯对谈时,这期节目已经上线了四天,除了开头还有几条稀稀拉拉飞过的弹幕之外,大部分时候,屏幕异常干净,让人感觉到这更像是一场大屏幕的对话,而不是在一个活跃的视频社区。

贾樟柯这期接近四个小时的节目,虽然有五十多万的播放量,五千多条弹幕,但与做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另外几位嘉宾——李想、Tim、仁科的节目相比,B站用户对贾樟柯的反应要冷淡得多,无论是播放量、转评赞,还是弹幕、评论量,贾樟柯这期大约都是其他几期嘉宾的几分之一。

这与贾樟柯在电影圈的热度形成了落差。当许多导演沉迷于展示宏大美学时,贾樟柯一直在提醒观众,我们真实的社会百态,不仅有大城市的雄心勃勃和光鲜亮丽,也包含小镇里的迷茫、挣扎与落后。

从《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到《三峡好人》《天注定》《山河故人》,贾樟柯一直以纪实性的电影手法,记录着中国社会变革历程的时代脉络。在法国《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付东看来,《站台》“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这也代表了西方电影界对贾樟柯的主流评价。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这与B站以90后、00后为主的用户群,形成肉眼可见的代际落差。根据B站官方发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B站用户平均年龄22.8岁,90后与00后用户占比超过八成,一半以上用户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

我推测,观看罗永浩和贾樟柯对谈的大部分可能也是以80后为主,这一代用户大部分数字移民,他们大部分是二十多年前通过博客、论坛、贴吧形成自己的网络习惯,他们倾向于阅读完内容后,在评论区发表一段相对完整的看法,属于延时、但完整的慢节奏互动。

对于很多80后用户来说,B站更像是一个优质内容平台,而非一个需要深度参与的社区。他们可能是为了某个特定的UP主、某部纪录片或某个教程而来,消费内容的动机大于社交参与的动机。

而对B站的主体用户90后和00后来说,弹幕是观看体验的一部分,就像在现场看演唱会忍不住要尖叫一样自然,弹幕“即看即发”、无需深思熟虑。

我以前上B站常常默认关闭弹幕。但现在夜深人静在抖音刷到一些恐怖切片视频时,又会怀念弹幕护体。弹幕创造了一种虚拟的集体观影仪式,虽然是一个人看视频,但感觉像有千万人同行。弹幕驱散了孤独感。而孤独感并非年轻人所独有,《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中国每四个家庭就是一个属于一人户,排遣孤独几乎是一种全民刚需。

虽然弹幕文化起源于日本御宅族的Niconico动画,但B站成功地将其本土化,并发展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

早期的B站,还是相对纯粹的ACG(动画、漫画、游戏)社区,弹幕功能更偏向实用,当时整个平台上有很多无字幕原版的生肉视频,弹幕充当了野生字幕君的角色,后来观看有字幕的熟肉视频时,弹幕则成为集体吐槽和科普的工具。

弹幕催生的这种即时、碎片化、情绪化的互动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功能,它更代表了一种实时社交的需求,后来几乎影响到整个中国互联网,成为驱动国内互联网产品创新的重要动力。

抖音、小红书上的直播间的实时聊天就是弹幕模式的直接继承者,它使观众能够直接影响主播的行为,是打赏、点赞、互动的基础,构筑了直播商业模式的基石。许多手游、PC游戏和电竞直播平台都内置了滚动消息或实时聊天功能,直接采用了弹幕的即时反馈机制来增强玩家的参与感。

随着用户增多,弹幕的娱乐性和创造性被无限放大,造梗流行起来,今天大家熟知的前方高能、awsl、yyds都是源自弹幕。能看懂弹幕里的黑话和梗,意味着你是自己人。

无论是多么严肃的内容,都可能被弹幕里的梗所玩坏。人们天生对解构权威上头。无论是机构、专家还是传统观念所代表的权威,常常意味着一套外部强加的规则和正确。解构它,意味着夺回定义权,对世界的解释权,对价值的判断权,以及对“我是谁”的定义权。这是一种强烈的自主性和解放的快感。

成功地解构一个权威,撕掉国王的新装,会带来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力优越感,通过挖掘信息、逻辑分析来挑战官方叙事或专家结论,成为一种新的智力游戏,能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在互联网时代,解构权威尤其流行,甚至往往演变成一种集体狂欢。参与解构,无论是转发讽刺段子还是参与声讨,都能带来社交认同感和即时的情绪满足。

但弹幕也好,B站也好,抖音也好,90后00后也好,它们并没有也无法消除权威,他们只是将权力结构金字塔式重塑为网络式,从集中、显性地变成分散、隐性、流动。旧的、制度化的权威被挑战和削弱,但新的、基于流量、算法和垂直影响力的权威正在形成,并以更快速、更隐蔽的方式影响着社会舆论和个体认知。

被流量吹起的新权威难以高枕无忧,它们时刻处于被解构的危机中。一个KOL的发言失误、一个数据丑闻、一个更有趣的竞争者出现,都可能迅速将其拉下神坛。用户既是这场狂欢的参与者,也是被其塑造的对象,简单地追随或反抗某个权威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培养在信息的洪流中独立批判和思考的元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波夫同学,作者:波波夫

下载专栏报道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B站不识贾樟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